網上有很多關于用pos機刷信用卡6000手續費,信用卡告別黃金時代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用pos機刷信用卡6000手續費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chemsa.cn)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用pos機刷信用卡6000手續費
2008-2019年可謂是我國信用卡業務的黃金時代,發卡量由1.42億張增加至1Q20的7.49億張;信用卡貸款余額增加了44.9倍。而到18年末預計持有信用卡的人數達5億人,我國信用卡產業已告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未來信用卡貸款增速將放緩,競爭更趨激烈。
來源 | 志明看金融
作者 | 志明分析師
1. 我國信用卡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年發展快
信用卡業務源于零售商給予顧客的分期或延期支付的信貸,在銀行體系發展壯大。
由零售商給予客戶信貸以求促銷的做法有內在的弱點和局限,但這一行為本質上和積極尋求放貸的銀行無比契合,因此這一新型的信貸業務一出現便成為銀行業的香餑餑。
中國國內目前流通的信用卡根據是否向發卡銀行交存準備金可分為兩類:貸記卡與準貸記卡。貸記卡指的就是狹義的信用卡,其通過給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額度,持卡人可以先透支、后還款,還可以享受一定時長的免息期,但是賬戶內的存款不計利息。
準貸記卡需要持卡人先存款后才能使用,透支使用時需向發卡行支付利息,但存款可以按照活期利率獲得利息。
2010年中國銀行和光大銀行分別推出了借貸合一卡和存貸合一卡。獨創的一卡雙賬戶模式,具有消費信貸和儲蓄理財雙重服務功能,其為融合借記卡賬戶和貸記卡賬戶于一體的銀行卡,是一種“新型的準貸記卡”,存款可享受活期利息,貸款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免息期。
1.1. 我國信用卡行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我國信用卡產業發展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1978年,中行廣東省分行代理發行香港東亞銀行“東美VISA信用卡”,拉開了我國信用卡的序幕。1985年6月,中行珠海分行發行了境內首張信用卡-中銀卡。此后,工農中建交等銀行相繼加入了VISA和萬事達國際組織,推出了VISA卡和Master卡。
但在上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信用卡業務一直發展緩慢。直到2002年中國銀聯的成立讓銀行卡跨行支付結算便捷起來,信用卡業務才開始進入騰飛期。因此,銀行界人士普遍稱2003年為“信用卡元年”,該年信用卡發行數量突破300萬張。
萌芽時期(1979-1985),僅作為收單機構
這一時期,我國的商業銀行僅僅作為國外信用卡的收單機構存在,并沒有自主發行信用卡。因此,商業銀行主要通過終端服務商的ATM機和特約商戶的POS機開展對外國消費者在中國信用卡消費的收單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于結算收入,在信用卡使用量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此項業務收入較少。
緩慢發展時期(1985-2002),自主發卡
1985年6月,中行珠海分行發行了境內首張信用卡-中銀卡,開啟國內銀行自主發行信用卡的時代。國內商業銀行既做發卡業務也做跨行收單業務。國內各銀行相互競爭,按自身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發卡,自行建設一套封閉的商戶收單網絡。同時,隨著發卡機構的增多以及社會各界對信用卡認識的改變,用卡人群增多,各家銀行開始通過各種方式獲取信用卡新用戶。
高速發展時期(2003-),成熟收獲期
2002年中國銀聯的成立讓銀行卡跨行支付結算便捷起來,信用卡業務進入騰飛期。2003年8月,建設銀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張雙幣信用卡,信用卡市場開啟高增長時期。
這一時期,銀行通過銀聯進行跨行交易清算,外資銀行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如匯豐銀行入股上海銀行和交通銀行合作發卡,花旗銀行和浦發銀行合資成立信用卡中心,招行聘請臺灣中國信托商業銀行作為自己信用卡中心的顧問。銀聯統一整合國內收單市場,并進軍國際市場。銀行陸續成立信用卡中心,發力信用卡業務。
這期間,國內信用卡發行量從08年末的1.42億張快速增長至20Q1的7.5億張,信用卡業務高速發展。
1.2. 近十年,我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較快
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銀行推進零售轉型,我國信用卡發卡量保持較快增長。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開始在信用卡領域精耕細作,推進差異化經營,推出有競爭力的信用卡產品。
據央行《2019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截至19年末,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7.46億張,同比增長8.7%。根據《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9)》,截至18年末信用卡活卡率為73.2%,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截至19年末,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53張,近年來有所上升,但仍處于較低水平。
我國信用卡交易總額增長較快。根據《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9)》,2018年我國信用卡交易總額已達38.2萬億元,同比增速達24.9%。信用卡交易額與GDP比值上升。2014年以來,信用卡交易額與GDP的比值由30.61%上升到18年的41.55%,表明信用卡使用頻率提高,在居民消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信用卡對拉動居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信用卡信貸規模持續較快增長。我國信用卡信貸余額自2010年末的0.45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019年末的7.59萬億元。我國信用卡信貸與總貸款的比例提升顯著,占比由2010年末的0.94%持續提升至2019年末的4.96%。
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穩升。截至19年末,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達17.37萬億元,同比增速12.79%。隨著經濟發展及信用卡消費觀念的普及,信用卡授信總額持續較快增長。
我國信用卡卡均授信,授信使用率持續上升。2019年末信用卡卡均授信額度達2.33萬元,授信使用率達43.7%,信用卡滲透率達49.03%。信用卡消費成為更多人的,更經常的消費支付手段。
2. 信用卡業務如何創收?
業界普遍認為,發卡量300萬張是信用卡業務盈虧平衡點。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截至2019年底,14家披露累計發卡量的上市銀行發卡量均超過300萬張,其中11家累計發卡量超過3000萬張,我國的信用卡市場逐漸從“跑馬圈地”走向“精耕細作”。
2.1. 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及商戶回傭為信用卡業務的主要收入
信用卡業務收入由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組成。利息收入主要是信用卡貸款利息收入,按場景不同劃分為消費利息、信用卡取現的利息收入、逾期利息。一般情況下,信用卡利息收入統計在個貸利息收入中,不能區分,只有少數幾家上市銀行會單獨披露。非利息收入包括年費、各類手續費、違約金等。
信用卡業務收入以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以及商戶傭金收入等為主。據銀數觀卡數據,以18年為例,銀聯數據客戶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結構為:分期手續費收入占比最高,達36.7%;利息收入占比次之,達30.2%;商戶傭金收入占比15.6%。18年分期手續費、利息收入以及商戶傭金收入合計占比達82.5%,貢獻了信用卡業務大部分收入;違約金收入占比達13%,信用卡年費收入占比僅有3.7%。
信用卡業務收入貫穿于從新客戶到循環信貸型客戶的整個生命周期。
2.1.1. 利息收入,中流砥柱
利息收入是信用卡收入的主要部分,即透支使用信用額度所支付的利息。信用卡還款有兩種方式:全額還款或者最低還款,如果持卡人選擇最低還款,那么持卡人可以在保持良好信用記錄的同時享受循環信用,但對于剩余的未還款部分,銀行將收取高額的利息,即為循環利息,而一般循環利息率為日息萬分之五,換算為年利息率高達18.25%,遠高于普通貸款利率。
如果是信用卡取現造成的透支,還不能享受免息期,自透支取現交易日當天起按日利率萬分之五收取利息,按月計收復利。
央行于2016年4月15日發布了《關于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從2017年1月1日起取消統一規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標準,實行上下限區間管理。透支利率上限為日息萬分之五,下限為日息萬分之五的0.7倍(最低透支利率可到0.035%,年化利率約為12.78%)。同時取消關于透支消費免息還款最長期限、最低還款額標準及附加條件的規定。
據銀聯數據,2018年銀聯客戶銀行信用卡業務中分期手續費收入占比36.7%,利息收入占比30.2%。考慮到分期手續費本質上是利息收入,那么實際利息收入占比約70%,與美國信用卡業務利息收入占比(69%)接近。
2.1.2. 分期收入,彎道超車
2017年初《關于加強信用卡預借現金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出臺,監管機構加強對信用卡資金用途的監管。16-18年信用卡利息收入在整體收入結構中的比重下降,分期手續費收入占比持續上升,并超過利息收入,18年分期手續費收入占比達36.7%。
信用卡分期繞開了消費者難以接受循環利息的消費習慣,將支付利息轉化為支付看似不高的分期手續費。中行、農行、招行和浦發賬單分期12個月手續費率分別為7.2%、7.2%、7.92%、8.16%,均低于循環透支利息率。
但實際通過測算,分期實際年化利率較高,能帶來非常可觀的手續費收入。一筆本金6000元、每期手續費率為0.7%、分為6期的產品按期平均攤銷手續費和本金,年利率該如何計算呢?因為持卡人多次還款,但每期手續費卻是一直按照分期總金額收取的,為了準確計算分期付款的實際利率,需要引入期初金額(pv),每期還款額(pmt),每期利率(r)和還款期數(t)四個概念。
得到每期的實際利率(r),再乘上12,就得到了實際的年化利率。在這個例子中,分期產品的實際年化利率高達14.26%,高于最低年化透支利率12.78%。
分期付款業務實質上是一種循環透支產品,有利于擴大消費和控制風險。目前分期產品主要有賬單分期、靈活分期、大額分期、現金分期、POS分期幾種。根據銀聯數據統計,1H17賬單分期占各行分期業務筆數的60.62%;大額分期僅占8.2%,但收入占比高達41.19%。
賬單分期實質是對持卡人賬務的調整處理,從銀行的角度來說,賬單分期運營成本最低。賬單日至最后還款日期間,持卡人將已出賬單的金額辦理分期。因此銀行無需發展商戶也無需投入POS機,持卡人可通過網銀等自助辦理,極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大額分期收益較高,是銀行根據持卡人特定的大額消費需求結合信用資質,提供的分期貸款模式。當前各大商行力推汽車分期產品,汽車消費單筆金額高,信貸需求旺盛,已經形成信用卡分期付款與汽車金融公司貸款平分天下的局面。由于汽車分期業務涉及與大型汽車廠合作,大型商業銀行往往具備更多優勢。銀行還積極利用渠道優勢,發力自家的網上商城分期購物。
靈活分期是具體一筆消費已記賬還未出賬之前,持卡人申請直接轉換成分期支付;現金分期是持卡人將信用卡額度轉換為現金,并按指定期數分期歸還;POS分期是持卡人在與發卡行有合作關系的商場購物后,在結賬前對營業員表明該筆消費需要分期付款,并選擇分期期數后,由營業員在專門的pos機上刷卡的一種提前消費方式。持卡人在分期后根據對賬單上金額按期支付,直至全部分期金額還清為止。
2.1.3. 商戶回傭,以量補價
刷卡回傭指客戶刷卡消費,商家按交易額的一定比例向銀行支付費用。一般來講,發卡行、銀聯、收單行、商戶、持卡人五者涉及信用卡消費的全過程,而這部分回傭通常是由發卡行、銀聯和收單行分享,曾長期處于7:1:2左右的水平。
我國信用卡刷卡費率較低,但由于交易量快速增長,達到了以量補價的效果。中國信用卡特約商戶向發卡銀行支付的手續費費率相對較低,大約為交易額的0.5%,而發達國家普遍在1.5%-3%左右。
2016年3月18日,國家發改委和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完善銀行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從2016年9月6日起全面下調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商戶的刷卡手續費成本大幅下降。
未來商業銀行在商戶回傭方面依然難以在“價”上有所作為。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興起,技術壁壘和市場壁壘均被打破,市場競爭白熱化且缺少統一的規范,商業銀行難以掌握價的主動權,但依然能夠通過量的擴張實現這塊收入的增長。近年來商戶回傭收入占比有所上升,2018年占比達15.6%。
2.1.4. 其他收入,占比小難有大作為
年費收入即銀行每年為提供信用卡服務而收取的一定費用。但隨著信用卡行業競爭的加劇,為搶奪客戶資源各行紛紛推出首年免年費,以及在規定的期限內刷滿一定筆數或一定的金額等就會免去年費等優惠,信用卡業務收入中年費收入占比2018年就已下降至3.7%。2014年底浦發銀行宣布,自2015年起,除部分提供特別權益的卡片以外,浦發信用卡旗下50多個產品都將無條件終身免年費。
浦發銀行的舉措對其他銀行的年費收取規定產生影響。我們預計未來銀行或將從差異化產品定價入手,為高凈值客戶提供高價值服務,賺取一定的年費收入,而普通信用卡則不收取年費。
取現收入即銀行預借持卡人現金而收取的手續費收入。多數銀行信用卡取現手續費在境內按交易金額的1%或2%收取,而在境外根據網絡不同,則一般需要在交易金額的1%的基礎上加上一定金額作為取現手續費,亦或是直接按照交易金額的3%來收取手續費,并且一般有最低費用的限制,遠高于境內交易的手續費率。
違約金是指當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前未及時歸還賬單最低還款。2017年1月1日施行的信用卡新規取消了超限費,由發卡機構和持卡人協議約定違約金。銀行除了利息之外,對于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要收取5%的違約金,最低收取10元人民幣或1美元。
2.2. 信用卡業務成本考驗經營能力
信用卡業務成本包括運營成本、營銷成本、資金成本、風險成本等。
運營成本:運營成本是信用卡系統建立、維護成本等。信用卡業務涉及授信、營銷、信貸審批、風險管理、后臺管理、數據倉庫、對賬單、收款、管理信息和報表系統等。一般認為,150萬張流通活卡是經營基礎,200-250萬張可以保證收支平衡,超過300萬張則可能實現盈利。
營銷成本:營銷成本指發卡行為促使客戶使用本行卡片的促銷成本。各大銀行“跑馬圈地”時期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惜投入大量資金營銷,抬高了營銷成本。
資金成本:資金成本指發卡行為持卡人透支消費所墊付資金而付出的成本,可以理解為信用卡貸款FTP價格。比如,A銀行信用卡貸款FTP價格為5%,則當信用卡收益率高于5%,則帶來正的利差收入。
風險成本:風險成本包括壞賬損失以及信用卡欺詐。信用卡業務收益率較高,但風險也較高。20Q1我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達919億元,較年初增加明顯,逾期半年以上信用卡貸款占比達1.27%。
3. 上市銀行爭相發力信用卡業務
3.1. 上市銀行競逐信用卡業務
信用卡業務漸成零售銀行業務亮點,為銀行零售轉型的發力點。廣發銀行19年末信用卡占零售貸款比重最高達58.49%,四大行占比均在30%以下。四大行信用卡占零售貸款比重提升較小,其中工行、交行和中行均為負增長。
股份行爭相競逐信用卡業務,信用卡占零售貸款比重穩步提升,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信用卡貸款占零售貸款比重19年末較15年末分別提升8.08、9.45個百分點。
大行和股份行為信用卡貸款市場主體,19年信用卡貸款增速較低。截至19年底7.59萬億的信用卡貸款中,六大行占比39.1%,9家A股上市股份行占48.1%,這15家銀行合計在總額中占比87.1%,為信用卡市場的主導者。
19年四大行中的農行信用卡貸款同比增速較高,19年為24.8%;郵儲信用卡貸款規模較小,19年末僅1232億,增速較高;交行負增長(-7.5%)。股份行中,浦發銀行19年信用卡貸款出現負增長,19年增速為-2.8%。
具體銀行來看,19年大行信用卡貸款占總貸款比重較低,且增幅不大。一直以來,四大行和郵儲銀行對信用卡貸款占比較低。除交行外,19年底大行信用卡占貸款總額比重普遍提升,但增幅都在0.5%以下;交行從18年末的10.4%降低至19年末的8.8%。股份行的信用卡貸款比重較高,但19年普遍下降。
整體來看,18-19年上市股份行的信用卡貸款比重(占貸款總額)增幅不大,浦發、華夏、平安的信用卡占比下降明顯。其中,平安的信用卡占比顯著高于其他7家股份行,19年末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至23.3%。
四大行、交行和招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破億張。截至19年末,工行以累計發卡量1.59億張居首;四大行累計發卡量均超過一億。股份行與大行的累計發卡量有顯著差距,然而信用卡貸款的體量卻大致在同一水平。
有兩種可能,一來可能是股份行的流通卡數占比較高,二來可能是股份行戶均額度或戶均貸款額更高。股份制銀行中能與大行匹敵的是招行,2019年末,招商銀行的流通戶數達6450.48萬戶,流通卡數9530萬張,卡戶比約1.48卡/戶;浦發銀行流通戶數為3201.94萬戶,卡戶比約1.37卡/戶。
3.2. 部分上市銀行信用卡收入可觀
部分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貢獻大。2019年,招行信用卡業務收入達800億元,中信銀行達605億元。中信銀行和浙商銀行19年信用卡業務收入增速較高,同比增速均超25%。由于信用卡不良上升主動控制信用卡增速,浦發銀行2019年信用卡收入有所下降,同比增速為-4%。
信用卡交易額持續上升,但增速普遍下滑。除中行外,6家大行的信用卡交易額同比增速均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交行18年信用卡交易額同比增速為35%,19年降至-4%,交易額負增長。股份行里,平安交易額增速大幅下降,從18年的76%下降到23%。雖然19年信用卡交易額仍持續上升,但增速普遍下降。
卡均交易額普遍下降。信用卡累計發卡量、流通卡數、流通戶數,是年報里常見的客戶數量指標,但經常披露不全,我們盡量在統一口徑之下比較卡均/戶均的交易情況。
按累計發卡量計算卡均交易量,區別于18年多數銀行的卡均交易量均上升,19年銀行的卡均交易量普遍有所下降,說明19年居民透支消費傾向有所下降。按流通卡數計算卡均交易量,招行、平安、浦發比較接近,都在5萬元上下,且有小幅提升。
4. 信用卡業務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過去十幾年,中國信用卡產業高速發展,為信用卡的黃金時代。中國信用卡發卡量由08年末的1.42億張增加至1Q20的7.49億張;信用卡授信總額由08年末的0.98萬億增至1Q20的17.57萬億,增加了16.9倍;信用卡貸款余額則由08年末的1582億增長至1Q20的7.26萬億,增加了44.9倍。2008-2019年可謂是我國信用卡業務的黃金時代。
信用卡業務已告別黃金時代,增速下滑,競爭日趨激烈。隨著過去十余年高速發展,信用卡業務競爭已十分激烈,且存量信用卡貸款規模較大,增速明顯下滑。
我們可以說,國內信用卡業務已告別黃金時代。自2018年初以來,我國信用卡貸款增速持續下降,由18Q1的35.8%下滑至1Q20的4.0%。其中,1Q20受新冠疫情影響,居民消費低迷,信用卡貸款出現下降,1Q20信用卡貸款減少了0.33萬億。
截至2018年末,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共收錄自然人9.8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自然人5.3億人。截至18年末,國內信用卡發卡量達6.86億張,我們預計基本覆蓋了這5.3億有信貸記錄的人(部分自然人有2張或以上信用卡)。
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已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末,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達7.46億張,同比增速達8.7%,增速有所放緩。經過前些年的較快增長,2018年、2019年信用卡發卡量增長放緩。
截止至2018年末,美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11.03億張,高于我國同期的6.86億張。不過,得益于我國的人口規模優勢,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已居世界主要國家前列。
隨著過去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我國信用卡行業面臨發展速度放緩之局面,告別了黃金時代,正處于競爭更加激烈的白銀時代。那么,未來,我國信用卡業務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
1) 提升人口的覆蓋率,增加發卡量。當前,我國信用卡人數預計約5億人,相比14億人口,覆蓋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隨著國人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費意識的改變,預計未來持有信用卡的人數仍將有較大增長。我們預計2050年左右國內持有信用卡人數將由目前的5億人左右增長至10億人左右,人均持有信用卡有望達2張,屆時國內流通信用卡數據或超過25億張,較目前有2倍以上的增加。
2) 提升人均價值。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信用卡人均貸款規模仍有增長空間,此外,卡均交易量也有望有一定的提升。
4.1. 國內信用卡持卡人數有較大增長空間
從人均持卡量角度看,目前中國信用卡人均持卡量較低。截至2019年末,我國人均信用卡持卡量為0.53張。從2018年末主要國家或地區的人均信用卡持卡量來看,美國人均3.37張,韓國、日本、加拿大和我國香港地區人均2張以上,澳大利亞和英國的人均持卡量也略高于中國。我國人均持卡量僅為美國的七分之一,在人均持卡量上與發達國家地區差距較大,未來提升前景廣闊。
由于人均信用卡持卡量這項指標統計的是信用卡發行總量與總人口數的比值,因此會小于實際使用信用卡群體的人均持卡量(簡稱“實際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但實際信用卡人均持卡量缺乏權威數據。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信用卡資深研究人士董崢曾預估目前我國實際持卡人數約5億人,實際信用卡人均持卡量為1.5張。這一估計也與18年末有信貸記錄的有5.3億人接近,我們認為相對靠譜。
即便考慮實際的人均持卡量,我國人均持卡量依然偏少,信用卡行業市場規模未來有望繼續擴大。特別是,考慮到未來城鎮率提升和國人收入的增長,有信貸記錄的人數將有大幅增加,信用卡的人口覆蓋率有望大幅提升。
國內一線城市信用卡人均持卡量較高,東南沿海省份有效卡量較多。據銀聯報告,截至2019年6月末,東南沿海地區銀數客戶銀行有效卡量較高,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的有效卡量超過千萬,河南、湖南、云南、寧夏卡量較年初增速在15%以上。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信用卡市場潛在客戶增加的同時,未來信用卡市場的發展或將逐步轉向中西部的三、四線城市。
美國2018年末人均信用卡持卡量為3.37張,因此我們預估中國未來的人均信用卡持卡量天花板約為3張。
據《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2020-2035年,中國的總人口即將達到峰值并進入長期負增長階段,達到峰值的時間在2030年左右,峰值人口為14.2億-14.4億;此后總人口將開始進入負增長時期,2050年人口規模將下降至13.6億到13.8億人。
截至19年末,中國人口14億人,城鎮化比例60.6%,其中,15-59歲人口9.11億人。根據人口數的預測,我們假定三種情形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人均持卡量達到2張),測算信用卡發卡量的增速。
不過,考慮到人口結構及城鎮化提升速度,我們認為,人均信用卡持卡量達到2張,2050年更為可能。我們預計,2050年國內人均信用卡持卡量達2張,信用卡流通卡量達27億張,未來30年信用卡發卡量復合增速4.4%。
4.2. 2050年信用卡貸款余額或達30萬億元
我國的信用卡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較低。19年底,我國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為7.59萬億元,在總貸款中占比4.96%,同比下降0.07個百分點。同期,美國信用卡期末應償信貸余額為9270億美元,在整體信貸中占比6.55%。2018年末日本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占總貸款比重為2.58%;2006底韓國的占比為5.1%。
相比之下,我國信用卡期末代償余額占總貸款比重低于美國,略低于06年底韓國的占比水平。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意識的轉變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信用卡貸款規模有望平穩增長。
我國實際人均信用卡貸款金額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小。我國目前實際信用卡使用人數約為5億人,19年末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為7.59萬億元,因此實際人均信用卡貸款規模約為1.5萬元。美國18年末人均信用卡貸款余額為3220美元(約22800元人民幣)、英國19年末家庭人均信用卡貸款余額為2594英鎊(約22600元人民幣)。
相比之下,我國實際人均信用卡貸款金額與發達國家人均信用卡貸款金額相差不大,主要原因可能為1)我國現存的信用卡用戶主要為較高收入群體,收入水平與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水平相差不大:2)部分銀行依托信用卡向小微企業主發放個人經營性貸款,推高了信用卡貸款規模。
那么,中國信用卡業務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
從累計發卡量和卡均貸款余額角度:截至2018年末,美國信用卡貸款期末余額為8700億美元,約6萬億人民幣。2018年末美國信用卡累計發行量為11.03億張,由此可算出每張信用卡期末貸款余額約為788美元(約5400人民幣元);英國2018年末卡均貸款余額為1155英鎊(約1萬人民幣元)、日本2018年末卡均貸款余額為4.37萬日元(約2900人民幣元)。19年末,國內信用卡發卡量7.49億張,信用卡貸款7.59萬億元人民幣,卡均貸款余額1.01萬元人民幣。
我們預測2050年我國人口規模為13.7億,人均將持有2張信用卡(低于當前美國水平,但高于英國、新加坡),并假設未來卡均貸款保持不變,即1.01萬元/張。由此可推算出,2050年累計發卡量約為27.4億張卡,信用卡貸款規模達27.7萬億元,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信用卡貸款期末余額占總貸款比重角度:假設未來我國信用卡期末應償信貸余額占總貸款比重與美國當前的6.55%接近,以此測算2050年期末信用卡應償信貸規模。截止至2019年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53萬億元。美國03-19年的總貸款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57%,美國為發達國家,貸款增速較慢。2019年末我國貸款增速為12.34%,考慮到經濟轉型發展,以及經濟增長的放緩,中長期貸款增速預計將明顯下行,與GDP增速相匹配。
因此,我們預測未來30年的年均貸款復合增長率為4%來測算30年后我國的貸款規模。經我們測算,2050年末我國貸款市場規模約為516萬億元,信用卡市場貸款有望達34萬億元。
從持卡人數和人均信用卡貸款角度:2018年我國0-24歲人口占比為27.9%,85-9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0.82%,共計28.72%。信用卡的持卡人群以25歲以上的人群為主,假設到2050年,我國14億人口中,25歲以上人群至少持有一張信用卡,信用卡持卡人數將達到10億的天花板。美國、英國2018年末人均信用卡貸款余額均約為23000元,當我國信用卡市場發展成熟之時,人均貸款余額基本可以接近英美現在的水平,由此測算,我國2050年信用卡貸款市場規模約為23萬億元。
因而,我們預測2050年中國信用卡貸款余額大致為23-34萬億元,較19年末的7.59萬億元仍有2-3倍的增長空間。
5. 投資建議:低估值與經濟反彈共振,銀行股估值有望修復
經過過去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國內信用卡貸款余額已由08年末的0.16萬億元快速增至19年末的7.59萬億元,可謂是信用卡業務的黃金十年。18年末,有信貸征信記錄的自然人數量約5.3億人,預計持有信用卡的人數達5億人,我國信用卡產業已告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未來信用卡貸款增速將放緩,競爭更趨激烈。
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意識的轉變和城鎮化率的提升,未來消費信貸需求有望平穩增長,信用卡行業將進入穩健發展階段。我們預測2050年中國信用卡貸款余額大致為23-34萬億元,較19年末的7.59萬億元仍有2-3倍的增長空間。
低估值與經濟反彈共振,銀行板塊估值有望合理修復。當前,A股銀行(申萬)指數僅0.70倍PB(lf),為歷史低位。經濟逐步走出疫情影響,隨著經濟刺激政策落地發揮效果,社融增速明顯上行,下半年經濟或明顯反彈。盡管金融讓利擔憂制約上行空間,但經濟反彈有望緩解不良擔憂,支撐銀行股估值合理修復,特別是四季度估值切換值得關注。
個股方面,我們主推低估值且基本面較好的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關注成都銀行、長沙銀行、江蘇銀行、常熟銀行、張家港行、招商銀行等。
6. 風險提示
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嚴重衰退,資產質量明顯惡化;大幅讓利,盈利顯著負增長等
以上就是關于用pos機刷信用卡6000手續費,信用卡告別黃金時代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用pos機刷信用卡6000手續費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